目前分類:TED TALK (8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帶領我迷上大腦的頭幾本書包括《大腦秘密檔案》LeDoux《腦中有情》Kendall《透視記憶》,還有就是Rama Chandran《尋找腦中幻影》。Chandran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善於利用簡單工具解決病人的幻肢問題。這場演講其實也是《尋找腦中幻影》書中的病例。

透過這些和一般不一樣的大腦,我們發現了心智的奇妙之處。

文章標籤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講者Amit Sood是Google行銷經理,也是發起Google Art Project的人。這個專案,簡單講起來就是建立網路上的博物館,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實際體驗後,我震驚不已。

其中一個原因是,裡面的博物館都是世界知名的一流博物館,包括紐約大都會、MOMA、倫敦國家藝廊、泰德美術館......。不需要出國,你現在就能馬上逛逛這些博物館。對,馬上。

但網路如此發達,這些藝術作品搜尋就可以看到,欣賞藝術作品畢竟還是現場觀摩才有感覺吧?有幾個關鍵讓我覺得這樣的體驗不輸親臨現場:

文章標籤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工作大解放》一書顛覆了傳統對於工作的想法,當時我站在書局就看完這本讓人有不少啟發的書。而這場演講的作者Jason Fried正是本書作者。37signals是他的公司,開發Web-based的軟體。

Jason Fried提到,問許多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地點,往往不是上班時間與公司。時間及有可能是清晨、夜晚;地點則常常是在圖書館、咖啡店、家中的某個角落......

文章標籤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就像感冒藥不是治療感冒,只是緩解感冒引起的症狀;止痛藥也只是切斷我們對疼痛的感覺,而沒有真正解決痛的根源。當然,不管是感冒症狀還是疼痛,都是一種警告機制,讓我們知道身體有些問題。只不過說到底,最後解決問題的好像都是身體本身。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一般總感覺疼痛不是一種病,但卻可能比病源更讓人痛苦。不過,講者Elliot Krane卻告訴我們,疼痛,有時候就是一種病。

文章標籤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微軟在2009年發佈了他們的新瀏覽器:Pivot。而微軟的Gary Flake這場TED演講是在2010年舉辦的。但是,在2011年的現在,我卻只能找到Pivot的舊消息!連當初免費下載試用的連結全都不復存在,這是為什麼呢?有人知道嗎?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原本聽的是Robert Wright的另一場演講〈談樂觀主義〉。Wright試圖以他的書《Nonzero》中所提出的非零和效應來告訴我們這世界的未來是樂觀的。非零和效應指的是事情並非加起來總和為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狀態。而是一種雙贏的境界。

無奈,我聽了後對這世界的未來依舊感到悲觀。Wright似乎只解釋了非零和效應,卻無法說服我這世界可以變成那樣。於是,我試著聽他的另一場TED TALK:〈同情心演化論〉

這場演講我總算比較聽得下去,而Wright的中心思想還是沒變──非零和效應。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段演講讓我們見識到烏鴉的驚人智商。懂得使用工具、透過學習知道綠燈時可以過馬路、還能使用販賣機,真讓人大開眼界!不過,這場演講真正讓我有興趣的不是烏鴉,而是講者Joshua Klein

初看到講者簡介時,介紹Joshua是個駭客(Hacker),我想說這傢伙應該就是個單純的電腦高手。可是,這樣的人為什麼講的主題是烏鴉的智慧呢?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有一本紙已泛黃的《大自然的獵人:博物學家威爾森》,書的封面有作者E.O.Wilson的畫像。這臉孔看久了,總有點親切感,當演講者Wilson出現,即使過了十多年,看起來依然是那麼熟悉。一般講起Wilson,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螞蟻。他研究螞蟻、寫螞蟻的書,更不簡單的是,他以學者身份還獲得兩次的普立茲獎。寫作功力也了得。

這場演講Wilson談生物多樣性,也提出生命百科計畫──透過建立資料庫,維護生物多樣性來拯救地球上的生命,其實也是在拯救地球。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開始執行看TED Talk的計畫,已經看了近六十場演講,每場演講我都看得很高興。有些演講極具啟發性;有些雖然講的東西沒什麼特別,我也能從講者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但是今天的演講我的感覺不是很好。倒不是說演講內容一無可取,但有些內容與表達方式讓我起了些反感。

講者Simon Sinek寫了一本書《Start with why》,演講內容就是他的書中所談的「黃金圈」。這個「黃金圈」有三層,由外到內依序是what--how--why。Sinke認為,我們做事情多半知道我們在做什麼(What),也常常知道怎麼做(How),但最重要的是最內層的核心:Why。他舉了包括蘋果電腦在內的許多例子,強調這些成功者的不同就在於從問「為什麼」開始。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thryn Schulz 是個獨一無二的「錯誤學家」,因為她寫了一本書On being wrong,探討犯錯的種種。書的網站設計很可愛,有些互動式的插畫。美國可能因為書的銷售較佳,經常有單書的網站,在台灣如果有做一個單一頁面的網站宣傳就算是強力推銷了。另一方面,我覺得不只是行銷。一本書如果傳達的是一個想推廣的觀念,專門建立一個網站與讀者互動應該也是個強化主張的方式。

這場演講Schulz以她自己在旅行途中誤以為一個標誌是中文開始講起,談到我們犯錯時陷入自以為是心態的危險。當我們知道自己犯錯,或許很糗、很不好受,可是事實上,我們犯錯時根本沒感覺!因為我們有錯誤盲點,我們當時完全陷入了自以為是的情境。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Kevin Kelly 是《連線》雜誌的創刊主編,也出版了《全球評論》雜誌,他最著名的是對科技走向的預言。我很喜歡他的網站,內容豐富、風格簡單,可以看出他的興趣廣泛。

這場演講Kelly談的是網路的未來。他認為網路將來會是實體事物的連結、將是一個單一的大機器。他用人腦黑洞來比喻這個單一的整體。也提到Tim-Berners Lee提的語意網。他認為網路從封包的傳遞演進到現在的網頁傳遞,接著將會是概念的傳遞。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nis Dutton是位哲學教授,著有The Art Instinct(藝術本能)。與Steven Pinker《The Language Instinct(語言本能)》相較,這兩本書不但書名很像,本質上談的東西也一樣──都認為他們探討的主題(對美的感覺and語言能力)是天生就設定好的本能。

我是個信仰演化論的人,兩位作家的論點我都贊同。Pinker在《語言本能》中舉了許多例子證明語言在結構上的普遍性跨及全球;Dutton對於美感也有相同主張。這場演講還有動畫師配合演出,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美」的表現。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TED Talk感想我寫了較長的標題,原本想寫的是「美女學者告訴你解讀他人心智的祕密」,或者是「年輕清純的女學者發現解讀他人心智的祕密」之類的題目,看看能否吸引朋友們閱讀這種比較「硬」的主題。不過,我終究還是把「美女」、「清純」等字眼拿掉,免得失焦。

Rebecca Saxe真的很年輕,大概只有三十出頭,卻在MIT的大腦與認知科學系主持一個以她為名的實驗室Saxe Lab(如果你有興趣,可以點進網站的People,說真的,此實驗室真的有不少美女......)。之所以如此,我想是因為她的重大發現──發現大腦中解讀他人心智的特定部位。讓人訝異的是,這樣的發現是她在研究生時期發生的!

這場演講,她主要講三件事: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sabel Allende作家,也是女權運動者,從她受邀參與奧運開場護旗儀式就可知她的成就。我沒看過她的作品,不過從書籍的介紹可知,她的作品有奇幻與女性這兩大元素,難怪有「穿裙子的馬奎斯」稱號!。有機會應該找來讀一讀。

這場演講的主題是熱情,也是女權運動。透過一個個真實故事Allende帶出主題,她不愧是個好作家,講的故事都很精采,短短的故事都帶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轉折。而且也在演講中發揮許多幽默,我真的有笑出來,也有被感動到。她提到,她筆下寫的都是有熱情的人物,不寫乖乖的好人。我想,真實人生中也一樣,沒有熱情,人生是平淡無味的,人生故事也不會精采。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d Lipson是個機器人學家,他的研究不但可以建造機器人,更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的演化機制,因為,他建造的機器人並不是事先規劃好的精密設計,而是給一些簡單法則,讓機器人自己去「演化」。

當初讀研究所,我想走人工智慧這領域,學校提供了四個子領域:網路、軟體工程、多媒體、機器人學,於是我就選了機器人學。這領域要修習的都是人工智慧相關的課程,第一學期就修了一門「機器人學」,上課的教授是韓國人,底下的學生則來自世界各國(有個來自印尼的學生我覺得有些眼熟,學期末才發現是我高中時班上綽號「A超人」的僑生,真的是相認恨晚......)。整學期都在玩矩陣,進行機器手臂的運算,韓國教授有時候會在講台上計算機器手臂時當機,真的是好無聊的課啊!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 BrownIDEO的CEO,大塊文化有出過一本《IDEA物語》,就是在介紹IDEO這家設計公司的法則。

這場演講談的是嬉戲創造力的關係。Brown首先提到我們因為恐懼而使得思想變得保守,也或許是因為演化的關係,使得我們習慣快速對事物做出分類。這種傾向在保住我們性命的同時,也使得我們常常有先入為主的偏見。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頭佬Seth Godin也是我很欣賞的一位作家,在台灣他最出名的書大概就是《紫牛》了,只要看看書市有多少用紫牛做為書名的書就知道這本書有多紅。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挑的TED Talk一般來說會先挑有中文翻譯的,一方面觀賞起來比較不費力,另一方面讓我想分享的對象們也有意願觀賞。不過,剛才我看到這個演講主題,即使知道沒有翻譯,還是忍不住想趕快看一看。其實,這場短演講沒有翻譯也很容易了解。

講者Mike Matas是個軟體工程師,創辦了一家數位出版公司: Push Pop Press。看起來這家公司目前只出版了一本書,但可能會打響其名號。這本書就是高爾的《我們的選擇》。他們所製作的電子書可以在iPad、iPhone、iPod Touch上面觀賞,從Matas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舒服的閱讀經驗。這樣的展示讓我心中堅持紙本書的最後一道防線幾乎是崩塌了。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真的,我原本想說漫畫這主題聽起來應該非常輕鬆寫意,在我昨天聽了一場密度較高的演講後想挑個軟一點的。沒想到我這如意算盤打錯了。Scott Mccloud是個漫畫家,不僅畫漫畫,也可以說是個漫畫理論家。演講、教學、還出了幾本利用漫畫來談漫畫理論的書。

他的父親是個盲人,卻是個發明家、工程師,我真是難以想像。Mccloud也打破我對一般漫畫家的刻版印象,他重視科學,對漫畫有許多想法。講話又急又快,我無法掌握他想表達的許多觀點,只覺得很有趣。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Daniel Kahneman這名字覺得很熟,查了一下背景,竟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再看看他做的研究,我腦中的記憶乍現──他與長年的研究夥伴Amos Tversky的名字其實經常出現在其他著名作者書中,不管是行為經濟學、選擇與決策、甚至是快樂的書都有!事實上,Kahneman與Tversky根本就是行為經濟學的創始者。只不過,Tversky已經去世,沒能拿到諾貝爾獎。所以說,要拿諾貝爾獎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長壽啊。

看著Daniel Kahneman的經歷,有種被震撼到的感覺。一方面他做的多半是創新的研究,之後卻變成主流;另一個原因是,他做的研究都是我這幾年非常有興趣、讀了許多相關書籍的領域!那些我崇拜不已的作家,算起來全都是他的後繼者。

Kahneman最早的領域是認知科學的視覺接收專注力研究,後來的研究包含了選擇與決策以及改變經濟學範疇的行為經濟學(我覺得這兩個領域很類似)。近年他的焦點放在快樂心理學(Hedonic Psychology)。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