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是銀行大廳  如今被恐龍佔據

當我到國外旅行時,感官好像會變得比較敏銳,彷彿某種開關自動被打開。可是一旦身處於熟悉環境中,似乎對於身邊事物容易自動忽略。在參觀完今年開幕的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後,我不禁產生這種感慨。因為過去不管是到南陽街補習或是到重慶南路逛書店,這棟氣勢磅礡的建築物我時常經過,但說也奇怪,我注意到了躺在階梯的遊民,就是不曾注意高聳的廊柱,只當是經過一般騎樓,一次又一次。假如是到國外看到這建築,我應該早就讚嘆不已了吧......

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在日治時期是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分行),建於1933年,二次大戰後,我國政府接收並於1946年改組為土地銀行,並以此地為總行。1991指定為三級古蹟「勸業銀行舊廈」,2005年開始與台灣博物館合作,進行古蹟修復工作。當時日本國力強盛,而且有心經營台灣成為其海外的重要據點,只要留心過去"台北城"內的許多重要建築便可見端倪,也因為是全新規劃,我想即便是日本境內,也不容易找到這麼多同時期如此雄偉且具藝術性的建築。

在閒置多年後,此地終於重見天日,只是不再用來處理銀行事務,而成了以自然史為主軸的博物館。目前營業大廳展出的是古生物特展,常設的展覽則有一樓的土銀行史常設展及三樓的古蹟修復常設展。

關於恐龍的展覽我在英國及美國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都參觀過,或許他們的館藏豐富度遠勝過台灣博物館,恐龍化石也都是真的,但我真心認為,土銀展示館的恐龍展覽並不遜色!在長40.3公尺、深18.9公尺、挑高10公尺的場地,許多各類恐龍齊聚一堂,可以同時映入眼簾,這種感覺很不一樣。

這次我剛好跟著導覽志工的腳步走了一段,還獲得一些過去從不知道的恐龍知識呢!過去我從不曾注意肉食性恐龍(例如暴龍)的腳像雞、而植食性恐龍(例如雷龍)的腳則像是大象一般,而這結構的差異也反應出許多生活型態上的區別。多知道細微之處在參觀時的感受會大大不同,想像力也更能發揮,不再只是對著恐龍照相。我現在覺得,除非已經在某種程度上了解展覽內容,不然參觀任何博物館最好跟著導覽會比較有收穫。


仔細觀察 看看哪個是肉食性恐龍 哪個是植食性恐龍?(提示:牙齒)


竊蛋龍的蛋排列得井然有序

上圖的竊蛋龍的蛋排列得很有趣。竊蛋龍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的恐龍,會有這名字不是因為牠會偷蛋,而是牠的化石第一次被發現時曾被誤會牠在偷蛋,後來真相大白,原來那是牠自己的蛋!真是個污名化的名字啊。



過去滿是黃金寶物的金庫大門

另一項非常有意思的展覽就是土銀行史常設展。除了有供紀念用的存款簿可以到補摺機印下紀念性文字,金庫內的展示更是值得一看。畢竟,這些都是真真實實的呈現啊。


各處鑰匙

除了實物的展示,金庫裡還播放一些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影片是日本人過去拍攝,看起來是向其他日本人介紹台灣建設與美好的影片。影片中提到當時的台北主要分為三大區:城內、大稻埕及艋舺。台北城內是以東西南北門為邊界,剛好因為一次地震把許多城牆給震倒,日本人於是趁機把城牆拆了,重新做都市規劃。影片中拍攝許多當時台北的建築及人物,可以看到車站前來往的三輪車、街道上穿著和服行走的婦女,對照今昔的景物,真的很有意思。說老實話,雖然是黑白影片,但比起現在擁擠的台北,還是可以看出當時的景色真美。如果你進到金庫參觀,千萬別漏掉這段影片!

金庫內的黃金是假的,不過保留很多過去的小東西。當我獨自走在金庫內準備離開之際,看到牆上提醒同仁記得關燈、以策安全的字條,一時之間,我好像化身為銀行行員,回到了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