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擔憂
做父母的常會想一些孩子的問題。之前女兒樂樂的保母帶太多小孩,怕會有照顧不周全之處;後來換個保母,一開始只帶她一人,後來才有另一名剛出生女嬰加入。這時卻又不免擔心樂樂在沒有兄弟姊妹及其他幼兒陪伴的情況下會缺乏社交技巧。如果說有兄弟姊妹的陪伴,這個問題是否就不存在?
隨著老二的即將出世,思考的問題又增加了。剛滿兩歲的樂樂逐漸展現出自我意識,對於既有的東西擁有極強佔有欲。如果爸媽靠近一些,她便會趕緊坐到兩人之間才滿足;與其他小孩在一起時,也還不懂得一起玩樂、分享玩具(倒是懂得與玩偶分享:我昨晚幫她按摩後,她高興的去幫玩具猩猩按摩,還叫豆豆和貓熊走開......)。老二出生後,她會如何表現呢?
我一方面雖然擔心,卻又對自己相當有信心。第一招已開始施展,沒事就指著媽媽肚子告訴女兒:「這是『樂樂的』弟弟!」同時,我也認為只要公平對待、懂得化解衝突、找出兒女心中的心結、運用些心理技巧,一定可以讓他們相親相愛、成為模範姊弟的。
只不過,信心會不會只是信心?
出生前已經決定的關係?
《教養大震撼(Nurture Shock)》一書中,作者波‧布朗森採訪了許多學者,舉出許多最新研究成果,顛覆了不少坊間教養書籍的教條式說法。其中一章的標題下得很重(其實很多章節的標題都是如此)── 兄弟姊妹: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這樣的標題引發我的好奇,如果是這樣,那我能在老二出生前做些什麼?出生後真的無法改變嗎?
書中一名精神科臨床醫師,工作上常常需要照顧精神受創的退伍軍人,但讓她最痛苦的,卻是自己小孩大打出手的模樣。許多父母和她一樣,時常得面對這不堪的場面,而且似乎毫無破解之道。畢竟,兄弟姊妹分享共有的資源,在人性的驅使下,真的很難沒有衝突。研究更指出手足之間的競爭不太像是佛洛依德的伊底帕斯王,反而比較像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爭吵的重點不是父母關愛,其實有形物質的爭奪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蘇格蘭斯德靈大學的莎曼莎‧龐區(Samantha Punch)博士認為,小孩有善待朋友的誘因,對兄弟姊妹卻沒有,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事 ,兄弟姊妹到了明天還是兄弟姊妹,不會改變。我想不只是對待手足,似乎我們對家人常常就是比較沒有耐心、比較直接。說好聽一點,可以說是因為家人比較親密,不需在其面前掩飾什麼。但在家庭中與父母、兄弟姊妹的相處中,能學習到社交技巧嗎?
我們以為,社交技巧是從兄弟姊妹的相處中延伸到同儕關係,事實上正好相反,兄姊是從朋友的互動中學習到社交技巧,再回過頭來用到弟妹身上。
弟妹出生前就已經發生的,其實就是兄姊與好朋友的關係!如果兄姊與好朋友的互動比較好,以後與弟妹的關係也很可能會比較好。
遊戲才是王道
這結論很有道理,但也很悲觀。如果兄姊在弟妹出生時,沒有從朋友那兒學習到良好的互動技巧,難道手足關係就無法和諧了嗎?我不相信。不過書中的蘿瑞‧克拉瑪(Laurie Kramer)博士做的實驗倒是值得注意。
她舉辦的《同玩營》,重點是讓兄弟姊妹學著喜歡玩在一起。當其他學者試圖訓練父母處理子女間的爭吵,克拉瑪博士則將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教孩子一起玩樂的積極技巧,從遊戲中達到衝突減少的效果。從成效顯著的結果看來,讓手足喜歡一起遊戲,反而才是王道。
有了這些認知,我不禁思索,樂樂現在的好朋友咧?趁老二出生前,得快點幫她尋覓一些好朋友了。
- May 07 Fri 2010 07:17
【心智與行為】因基因而關在一起的獄友─兄弟姊妹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