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不管有心還是無意,都不斷在學習。只是在小時候,因為大腦神經元數量還在成長、也因為限制我們的框架比較少,學習的成效看起來遠較長大後要高許多。
跌倒也不怕
即使到了生命盡頭,我們依然從死亡中學習,直到最後一刻。《生死習題》的作者羅尼‧史密斯說的兩句話我非常欣賞:
真正的學習永遠都是一個過程,絕不是一項產品。它完全不是一種知識的追求,而是讓你能真正活著的藝術,也是活躍地投入各種生命的關係中。
學習是沒有終點的,從沒有結束的時候。如果我們想獲利了結,從學習中抽身,我們所剩下的就只是一堆的知識,也將自己與心的聯繫切斷了。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學習旅程。我們無時無刻不從感官接收、從記憶提取各種資訊;對於這些資訊,我們產生了疑問、問題、目標;然後,透過思考,我們形成結論、點子;最後,藉由語文、行動、創作,我們對外表達資訊、呈現自己。可惜的昰,如果我們沒有用心感受、觀察;對於輸入的資訊沒有判斷能力,又困在某種框架中無法跳脫出一成不變的思維,即便身處於自由、資訊流通的國度,我們終究只是陷在與自己無關的資訊洪流中,人生看似充實,卻如同遊魂般,只是在過著一成不變的被動生活。
「學習」真的昰件可以教的事嗎? 我認為,如果只是一言堂式的填鴨,結果頂多只有得到一些智識的喜悅,對生活可能難有影響。其實任何學問都一樣,如果學習者自身不能主動去建構整個架構,並能在生活中去體會、應用,知識只是知識而已。佛法中對於智慧分成三等級:聞慧、思慧、修慧。聞慧只是知道某件事;思慧是理解了這件事;修慧則是親身去實踐。沒有做到修慧, 就像說得一口好球、卻不會打球的球評。我想,即使是許多所謂的專家也犯了只有思慧的毛病。這也正是研究快樂的心理學家可能不怎麼快樂;婚姻專家的婚姻不一定幸福;教育專家教出問題子女......的原因吧。
我和好友忠蔚將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課【做自己最好的老師──大腦的學習策略】。這是門有關學習的課程,更是一門關於人生的課。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描述這課程,我會這麼說: 這是一堂透過問題引導,建構自己的學習架構,進而在生活上實踐,改變自己的一堂課。過程中,我和忠蔚只是引導者,學習者本身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我們嘗試要做的,是屏除單向提供知識的教學法,希望能透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習者自己產生動機、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架構,並且知道在何時將這個架構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這絕對不是件簡單的工作,但唯有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我們期待來參與這課程的學習者能夠和我們準備課程的人一樣,收穫良多。並且了解到,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