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英博物館正門愛奧尼亞式廊柱

去年的英國行,大英博物館本就是主要標的,計畫中至少要造訪兩次,結果沒安排好、加上還有不少想去卻沒去的地方,導致最後只參觀了一次,也算是小遺憾。在那原本設定是第一次的參觀行程,我排除亞洲及非洲的部份、將語音導覽中的重點項目逐一瀏覽。即便只挑重點,一下午的時間也無法完成。所以,挑語音導覽有介紹的部分欣賞是個不錯的策略,可以對博物館內精采的文物有個比較完整的輪廓。

回國後,我讀了一本《大英博物館的故事》,一讀之下,覺得沒在造訪大英博物館前研讀真是可惜。這本書由和倫敦頗有淵源的日本文學教授出口保夫所著,書中介紹大英博物館從草創時期到現在的許多故事與人物,以及一些我在參觀時有注意到、卻不知其背後故事的重要展示品。如果事前就知道,參觀起來一定更有意思...... 

掠奪下的成果?

提到大英博物館,許多人常會想到這是英國從世界各地強取毫奪下的成果。或許部分是事實,但絕不是全部。創立於西元1759年,到去年剛好滿250年的大英博物館,真正的創立者其實算是一位平民醫生──漢斯‧史隆。由於有他捐出大量個人收藏與催生,加上寇登爵士、羅伯特‧哈雷的收藏,才有了初期的大英博物館。

往後的日子,藉由許多有心人士的捐贈,包含威廉‧漢彌頓查理士‧湯里的古希臘羅馬美術品、庫克船長多次航海帶回的豐富民族資料,才逐漸有了越來越豐富的館藏。至少在最初,這些收藏都是用錢買來或捐贈。

博物館的成立也是啟蒙主義(Enlightment)的成果。在十八世紀後期,英國社會的進步促使人們希望能更接近真理,以新的方法探討新觀念,從無知與迷信中解放出來。可以說,大英博物館的出現正有這樣的歷史意義。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開創埃及文字研究的羅賽塔石
 

大羅素街的蒙塔古豪宅

現在要前往大英博物館非常方便,只要搭地鐵到Tottenham Court Road站,再步行個五分鐘即可到達,原本在我想像中,這應該是個空曠之處,怎知並非如此,附近其實很熱鬧,感覺有點像是在大馬路上轉進個小巷後就突然出現。

據說,大英博物館地點最初的選擇有三:
1). 購買並改建蒙塔古爵士的房子
2). 購買白金漢宮
3). 在西敏寺內新建博物館 

最後選擇了蒙塔古的宅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便宜。白金漢宮後來成了皇宮,如果當初選擇的是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就會是全然不同的模樣。出口保夫認為,沒選擇白金漢宮是好事,如此才保留了博物館的平民色彩。


巴特農神廟維妙維肖的馬頭


看這衣服的皺摺如此逼真!

免費入場的堅持

對於參觀者來說,大英博物館堅持不收門票的規定自然是令人高興的。但其實這樣的堅持並非想像中這麼容易。就連創館之初的經費,也必須靠發行彩券來補足,可見國家的預算根本不夠。往後的歲月中,收費這件事不斷被提出討論,但一再為理事會所否決,其秉持的理由就是參觀人數勢必會減少。如果要收費,歷史上或許會少了些偉大的思想與藝術。


亞述帝國的牛身人頭


亞述王射獅:母獅的怒吼

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

1984年,當時蘇聯總理戈巴契夫造訪大英博物館時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他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被德國驅逐出境的馬克思,就是在大英博物館內的圖書館,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寫下《經濟學批判》與《資本論》一、二卷。

其實不只是馬克思,太多名人都曾流連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包括恩格斯、列寧、甘地、泰戈爾,甚至是國父孫中山在倫敦蒙難期間都經常至大英博物館苦讀,奠定三民主義思想的基礎。

文學方面,許多有名的作者、詩人,都曾因在此閱讀或參觀藝術品而引發創作的靈感。包括十八世紀的浪漫派詩人拜倫、濟慈、雪萊,及十九世紀的小說家狄更斯、吉辛、哈代。

愛爾蘭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及葉慈,都是長期在此閱讀而獲得豐富知識。蕭伯納在去世前,更是捐出龐大的三分之一遺產給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國王圖書館在1990年代遷移到國王十字路車站旁的大英圖書館,很可惜我沒機會去看看。想到過去的學者或是讀者能夠在泡在大英博物館內閱讀、寫作,累了還可以參觀一下各項文物,真的很令人羨慕。

或許將來有一天,大部分的圖書館都會數位化,但滿是藏書的圖書館才是我心中圖書館的形象,無可取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晉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