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11.04.09)
Chip Conley是旅館的CEO,也是三本書的作者。這段演講主題在探討到底什麼才是我們人生幸福的關鍵,要如何量度?從他旅館的一名清潔女工與不丹國王的身上,他得到了啟發。
他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Not everything can be counted counts,and not everything counts can be counted.
不是每件可以計算的事都是有價值的,不是每件有價值的事都可以被計算。
(寫於2011.04.09)
Chip Conley是旅館的CEO,也是三本書的作者。這段演講主題在探討到底什麼才是我們人生幸福的關鍵,要如何量度?從他旅館的一名清潔女工與不丹國王的身上,他得到了啟發。
他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Not everything can be counted counts,and not everything counts can be counted.
不是每件可以計算的事都是有價值的,不是每件有價值的事都可以被計算。
相較於一般人,我沒那麼愛玩電玩。會讓我稍稍沉迷的多半是像魔術方塊、小精靈、Zoo Keeper這類小遊戲。高中時班上流行起RPG遊戲三國志,許多同學上課都在聊這些,雖然我曾經稍微嘗試一下,或許不夠深入的關係,始終沒能感受到其趣味。線上遊戲興起時我已成年,曾在網咖上網、看見一群玩線上遊戲同時口中不停發出髒話的少年,厭惡感非常深。或許是潛意識的排斥,一直沒有嘗試這些讓許多人瘋狂的遊戲。
但不可否認,遊戲容易讓人全心投入。在遊戲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常常想,如果讀書或做其他正經事也能像玩電動一樣,那做什麼都會很強。
這段演講很震撼。尤其是講者Mick Ebeling最後講的這句話:
If not now, then when?
If not me, then who?
講者不是個工程師,可是在毫無頭緒及太多資源的情況下承諾了一位漸凍人藝術家Tempt,要讓他能再度與人溝通甚至作畫!這場演講就是整個過程。最後,Mick Ebeling找到幾個志願的高手,利用開放原始碼的軟體和極便宜、隨處可得的材料製造出EYE WRITER,讓Tempt真的再度作畫!(有關EYE WRITER的影片可以在Ebeling創立的NOT IMPOSSIBLE FOUNDATION網站中找到)
每次在Amazon買書,觀看自己有興趣的書籍介紹之餘,旁邊都會列出各種相關書籍。我會買的原文書多半是大腦、網球、程式設計方面的,Amazon網站就好像一個超級店員,推薦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書。因為這些的確是我關心的,很容易就點下去,加入購物車......講好聽點,這是CRM,但卻剝奪了想與某本書偶然邂逅的巧合之遇。(在Amazon、博客來與書的相遇是安排好的......)
每天上Facebook查看朋友的狀況、提供的一些連結,如果沒有逐一追蹤,最後可能會發現浮在最上面的訊息都是些常見面孔, 某些朋友也po了訊息,但不專程去找根本連映入眼簾的機會都沒有。「人氣動態」的設計邏輯為何呢?
網路是個好工具,它的確可以帶來完整的資訊,使民主機制更上一層樓。這段演講的講者Eli Pariser卻提醒我們,要小心網路的「過濾氣泡」,他舉出不同的兩人在google搜尋相同的字眼「埃及」,出來的結果卻南轅北轍。我們以為搜尋到的是不帶任何價值判斷的訊息,結果我們可能只是活在被過濾的氣泡裡。
學習是什麼?我想可以有許多定義。但是對我來說,學習最根本的意義就是神經元連結的改變。神經元之間一旦產生新的突觸、釋放出多巴胺,快樂的感覺也跟著產生。
也可以說,學習就是一種改變。
大腦改變的能力稱為可塑性。在兒童時期,改變的確比較容易,甚至有不少能力只要一過了所謂的關鍵期,就不容易取得。但是,老狗並非變不了新把戲。熟齡的大腦同樣具有可塑性。甚至,中風的人也一樣可以改變。
憂鬱、躁鬱,到底要到達什麼標準我們才會被判定有這些心理疾病?
其實,這個標準不應該像是個開關似的臨界點,每個人的狀況多少都有些差異。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憂鬱、狂躁的傾向,差別只在於程度。
首先要介紹這位奇特的講者George Dyson。他有位赫赫有名的天文物理學家的父親: Freeman Dyson(著有《全方位的無限》、《宇宙波瀾》等書),但他很年輕時卻在加拿大卑詩省過著住在樹屋、打造獨木舟的自然生活。有關這對父子的描述在《太空船與獨木舟:戴森父子的傳奇》一書中有深入描寫。George Dyson現在依然持續他打造獨木舟的事業,但也同時進行他對科學歷史與科學哲學的研究與寫作。所以在TED的介紹中才稱他為科學與未來的歷史學家與哲學家。我最近正在翻閱以前買的書《電腦生命天演論》,作者正是George Dyson。
隔了超過三十年,我已經記不大清楚那次考的科目是哪一科了(生活與倫理?),但小學二年級的那次月考錯的唯一一題卻如此鮮明存在我的記憶中。不僅是題目,還有老師訂正時的模樣、我的辯解、以及媽媽笑著對別人訴說這件事的畫面。
那是一題是非題:晚上睡覺時要把窗戶打開。
這題真是太簡單,我充滿信心地回答了──X
要達到快樂與滿足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原則,如果你要我給你唯一的答案,我會告訴你:永遠不要和別人比較。這是我心中的快樂第一守則。如果你還不滿意,想要一個比較主動的方法,我會建議你:去嘗試新事物。也就是學習。
就像人工智慧,我認為大腦科學領域的發展常常被高估了。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誇張的媒體報導,把簡單的實驗成果宣稱為重大的科學進展。例如:猴子用念力控制機器手臂。當然,不管是人或猴子,腦部都會放出電波,我們也能透過儀器接收訊號。因為這簡單的原理,我們可以玩電動賽車、控制某些靠訊號觸發的東西。但是,你要說成是用「念力」控制機器手臂,我覺得還太遙遠。除非我們對於「控制」的解釋不同。
再複雜的事物也都是從簡單原理建構出來的,現在的小小進展都會是將來重大發展的基石。將來發展我沒有能力做預測,但短期內要能真的用心智來控制機器,真的還太遙遠,更何況是猴子。科學研究者總要畫出美麗願景才有經費;媒體總要寫出聳動內容才有讀者。我想,這才是真相。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來自大自然啟發,加州柏克萊生物學家Robert Full所做的是正是從壁虎、蟑螂這些生物獲得靈感,研究牠們的行為、特性,再結合工程師造出機器人、做出有用於人類的東西。他把這機制稱為「生物互惠學」。
「我們」是什麼?這真的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佛法認為「我」並不存在,心理學、哲學對於意識也多所討論。不過,在分子生物學家Bonnie Bassler眼中,我們只有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是人類,其餘都是細菌。
是的,我們是細菌的組合。我們有三萬個基因、一兆個人體細胞,卻有十兆個細菌細胞。十兆!好驚人的數字。
Bonnie Bassler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她發現了細菌溝通的方式,一個稱為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的機制。細菌會釋放類似荷爾蒙的化學分子,也有接收訊號的接收器。當同類細菌釋放的化學分子累積到一個定量,細菌的受器感應到,便會打開動作的開關,執行他們生來具有的功能。
我從兩年前開始不吃紅肉,這中間有時為了方便,還是有吃些豬肉,但牛肉倒是真的完全沒吃。我的出發點和此演講講者Graham Hill(葛拉罕‧希爾)相似。為了環境、為了健康、也為了這些我認為相當有智慧的四腳動物。
為什麼不乾脆吃素?因為我知道自己還辦不到。
Graham Hill也因為無法忘懷漢堡,選擇了折衷辦法──上班日吃素。
當我在龍山寺前、台北車站的地下停車場遇到成群的遊民,我的心中只有恐懼,只想趕快遠離這些人。越快越好。從來沒去想想他們的故事。
事實上,台灣的遊民應該算是少的。在洛杉磯的時候,down town到處可以看到遊民。上下高速公路時,總會出現要錢的遊民,晚上無人時,還真有些害怕。
日本遊民倒是給人全然不同的感受,在大阪旅遊時,遊民們穿得整整齊齊,雖然住在路邊,也把自己的生活環境保持得一塵不染。讓人不禁納悶,這些人有怎樣的過去。
神經網路體,或稱聯結體(Connectome)指的是大腦神經元的所有對應組合。要想從人類上百億神經元中把所有對應找出來,非常困難。除了數量的問題,神經元像大樹一般的結構全部交雜在一起,要分出個別神經元也如同整理上千億條纏繞的電線那樣困難。其複雜度竟是基因體編碼的一百萬倍!
講者Sebastian Seung說,光是找出線蟲的聯結體就花了十二年時間。在TED講者簡介中,Sebastian Seung是計算神經科學家(Computional neuroscience),但韓裔的Seung其實在MIT拿的是物理博士。我也是聽了這演講才知道有神經網路學(Connectomics)這個子學門,看來似乎正熱。這個時代,拿什麼學位與研究什麼有時候沒有那麼侷限,尤其是物理、數學出身的人,很多研究都可以投入。
外星人的證據無所不在!
你我或許都曾遭到外星人綁架,飛到金字塔進行性行為,只是我們都遭到外星人的操弄而失憶了。但是只要仔細回想生命中某些奇妙時刻,神奇的人、事、物出現在你身旁,其實很多都是外星人偽裝的。像你我如此冰雪聰明,怎麼可能被欺騙。
幽默的John Hodgman也絕對不會被騙。
David Christian原本只是單純的歷史教授,在雪梨的Macquarie大學教俄羅斯及世界史,後來,他開始教授「大歷史」,也就是把視野放更大,從大爆炸開始談起。他教的已經不是狹義的歷史了,而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現在,更獲得比爾‧蓋茲贊助,要為高中生提供線上課程──Big History Project。
短短十八分鐘演講,Christian快速介紹了從大爆炸到現今的發展。從一段打蛋的影片開始,他說明這宇宙運作的法則是從簡單到複雜的狀態。而從137億年以前的大爆炸發生開始,經歷了各個他稱為閥值階段的各時期。
關於塑膠污染的問題,對於許多人來說,從來就不是知識上的不足,而是行動力的缺乏。包括我自己。
我此刻環顧四周,到處都有塑膠。筆電的鍵盤、手錶、電視遙控器、為了小孩安全鋪的墊子、小孩的玩具、電源線......事實上,要舉出沒有含塑膠的物品反而容易些。生活中要避免掉塑膠,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是想都想不到,連我們吃進去的東西,都有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