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不是俱樂部,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咖啡館是取代俱樂部的場所,大家到這裡和朋友碰面。俗語有云:物以類聚;在這些地方,來自相同階層、相同工作或職業的人們,或任一小群好友,常在未事先相約的情況下巧遇或固定碰面......咖啡館的常客應該都是精神亢奮,總是妙語如珠、神采奕奕,而且每個人都是全世界最好的夥伴。
──狄更斯《巴黎辭典:一本非傳統手冊》,1882年
我曾覺得台灣女生的同質性太高。喜歡一樣的名牌包,有著相同的興趣(像是逛街),被問到未來的夢想時,常常是:開咖啡店。
或許不少女性只是因附庸風雅、未經深思熟慮而說出這樣的願望,但我對於郭台銘最近關於年輕人不該只是以開咖啡店為目標的批評還是不能苟同。畢竟,鐘鼎山林,各有天性,況且,咖啡店往往不僅只是咖啡店,就某種意義來說,它還可能是種文化的象徵、社區的凝聚。
樂活旅行家這次出版的咖啡時光系列,有巴黎以及紐約兩本,深度的介紹在巴黎以及紐約的咖啡文化、店家特色、甚至是開店歷程。書中圖文並茂,對於喜歡泡在咖啡館思考、寫作、閱讀、交談的人們來說,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好書。
《咖啡時光:紐約》依照地區分類,介紹紐約街頭巷尾的咖啡館,多半是獨立、小型的咖啡館,以提供好咖啡為主。除了咖啡,這些店更是人們所謂的「第三空間」,也就是住家與辦公室以外會逗留的第三個場所。可以想像老顧客們與店員間彼此熟悉而親切的交談畫面,一種像是回到家的溫馨感受,看了真想找家這樣的咖啡館去光顧一下......
《咖啡時光:巴黎》則依照類型來做區分,介紹更多不同的咖啡館。分類依序為:富麗堂皇的場所、文學與藝術的傳奇、街區咖啡館、設計師咖啡館、十九世紀的印象、年輕人愛去的店、不只是咖啡館以及觀光客的咖啡館。
由於法國的第一家咖啡館創立於1702年(波蔻(Le Procope),如今變成一家餐廳),所以自然有著比紐約更多、更豐富的咖啡文化。咖啡館除了咖啡外,更有許多歷史與文化氣息。像是狄更斯筆下二十家咖啡館中唯一還在的和平咖啡館,就是柯南道爾爵士校對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地方!你也可能無意間就走進過去海明威常造訪的菁英咖啡館!可以說,巴黎的咖啡館還可能是個讓你感受古老風情、感受文學史在此被寫下的場所。
看完這兩本書,我心中出現了這麼樣的一間咖啡館:安靜巷弄中的小公園旁,陽光穿過樹枝撒落在咖啡館的玻璃上。面積不大、裝潢樸實典雅的店裡傳來咖啡、茶香以及爵士樂聲。店內有面書牆,有著我精心挑選的新舊書籍。有人在此或寫作、或閱讀、或沉思、或發呆。店員與客人間彼此熟識,不需言明就知道今天的選擇。在店內一張原木的大桌子旁,幾個人正在討論心靈哲學議題、文學作品,嚴肅之餘,不忘問候彼此也都見過的家人......
但是,正如其他行業一般,這幾年印象中的咖啡店也逐漸被大型連鎖店給填滿,當我用營運的角度來觀察這些還存在於街頭巷尾的獨立咖啡店時,就會發現真的不好獲利。假如想開咖啡店,需要一些勇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