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寫於2006.11.16)
連結
麥可‧克萊頓前兩年過世了,此時閱讀我之前所寫的文章更有感觸......
去年閱讀麥可‧克萊頓的《時間線》時深深被侯文詠的序所吸引。嚴格說起來,我覺得這本書的序比內文精彩。侯文詠提到《麥可‧克萊頓旅行開麥拉》這本書並認為這本麥可‧克萊頓自傳的精彩度更勝《時間線》。(如此誠實的序文是我此生首見......)
自那時起,我便開始尋找這本書。無奈,找遍各大書局就是找不到,連網路書局都缺貨,並告知我不會再版了。失望之餘,也曾想到二手書店找找,但始終沒有行動。
最近發現市立圖書館的美妙,經常光顧借書。一時心血來潮,查了一下 《麥可‧克萊頓旅行開麥拉》。哇!有耶,原來這書分成上下兩冊。我趕緊預約這兩本書,唯恐被其他讀者「搶」走。(就像小時喜歡上異性,以為全天下其他人也會喜歡她的那種焦慮。)
本書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為 麥可‧克萊頓在醫學院的日子; 另外一半則是他旅行的經歷。不管是求學或是旅行,麥可‧克萊頓的人生就像小說一般精采。
其實,剛進醫學院,麥可‧克萊頓就想逃離了,只是一直被老師說服,想說繼續嘗試看看,或許後面的訓練會有不同的樂趣。他一直覺得醫生們缺乏日常生活的經驗,且多半認為醫學之外的東西都只是浪費時間(也就是覺得醫生視野很狹隘)。
他也發現許多病人只是無病呻吟,但面對真正身染絕症的病人,醫生卻無能為力。一開始的滿腔熱忱,到最後也常隨著時間流逝而消耗殆盡。
剛好一個虛驚一場的病幫助他做了最困難的轉型。在人生不知還有多久的情形下,反而能真正去選擇想做的事而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
麥可‧克萊頓的旅遊也都很特別,不時還充滿危險。尤其他熱愛潛水,幾度差點在潛水時喪命(寫得好像潛水太危險......)
透過旅行,他才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正是這樣,他更急切的想去補足失落的那些部份。序言中,麥可‧克萊頓說道,旅程中的許多探險是「和自己的恐懼搏鬥, 最終學到了我能學習的一切」。他並認為,到世界某個遙遠的地方會讓他「重新認識真正的自己」。因為平時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都不在, 自然會迫使我們訴諸最直接的經驗。而這「直接的經驗」才最有價值、最容易讓我們擺脫成見、認識自己。
本書最後麥可‧克萊頓都在談些靈異之事,像是靈媒及超自然現象。更試圖說服那些對這類現象不屑的科學家們,文中旁徵博引,不但有費曼的話,更引用老子的話。我只能說,麥可‧克萊頓的文筆真好。
我個人對於一些超自然現象並不大相信,許多事情都一再被證明是騙局。麥可‧克萊頓雖然寫得鏗鏘有力,不過這樣的辯論方式只是一種技巧,從一個點來切入、套入有力的邏輯。乍看之下都很有說服力......這是我很想培養的一種能力──從具有說服力的語文中分辨出其邏輯上的問題,進而知道事情的真偽,以做獨立而正確的判斷。
雖然 麥可‧克萊頓 沒能說服我,不過倒是有個提醒作用:提醒我不要太鐵齒。即便很多事都是假的,但同類事情只要沒有被證明是假的,我都不該驟下結論,自以為科學卻落入一個成見的枷鎖中。
留言列表